与家装的比较

我用了2个月的时间去专门研究家装。 下过工地,读过很多资料,跟业内人士交流, 发现家装与软件开发特别像。

都是复杂的流程

家装:业主找到公司, 设计师交流设计,主材进场,工人施工,验收,交付。

软件:用户找到公司,业务分析师分析需求,架构设计,编写代码,测试,交付。

软件中的业务分析师与 家装中的设计师几乎是一样的。

这个流程最初都没有这么复杂。 家装:工人都没有什么文化,泥腿子。 软件: 都是手工作坊,一个人就从设计到编码都做了。

后来,两种行业都出现了公司: 软件外包公司和家装公司,都需要有人专门 精通一种业务,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角色:

家装:谈单师(设计 + 谈单 + 出图),工长、工人,监理。 软件:UI设计师,业务分析师,程序员,测试。

都是几乎一样。

都主要靠人的技艺。不是靠流程

为什么家装和软件都难以做好?

软件外包公司,有东软等。国外的有thoughtworks 等。没见到有能大规模批量生产 的。 家装公司,如东易日盛,实创,业之峰,做了十几年,口碑做的好的也不多。

我觉得,这两者,到最终干活儿的时候,最终决定质量的,都是由人的素质决定的。 家装公司是工人、工长, 软件公司是程序员。

无论你的流程设计的多么合理,多么严格,但是到最终实施的时候,第一线的施工者 能力不足,(代码质量低劣,贴砖时工艺不行,墙面贴的外起裂吧的,)再好的管控, 再牛的监理/测试人员,也无法给出合格的结果来。

而对于能力强的第一线人员,不管外部的管理是否严格,他都能做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 来。所以,对于家装公司来说, 靠谱的工人/工长很重要。 对软件公司来说, 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特别重要。

很多家装企业对于吸纳新的工长特别慎重。都要严加考核。

都不透明

软件: 我们很难衡量一个软件的工作量。比较常见的方式是 人月 或者 人天。 例如:注册功能 2人、天, 消息推送功能1人天。

但是用户是完全无法判断这个估算的是否是准确的。

这个估算的时间,是内部一份(给公司核算成本用),外部一份( 给软件客户用) 这两种时间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对于谈下来的价钱,完全取决于甲方可以给多少。 同样的项目,甲方给到乙方的 价格是100W, 乙方可以转手就20W外包给第三方。 最后这个项目可能被再次以5W 的成本转包给在校研究生。 质量就根本无法保证了。

对于家装来说,大部分业主也都不懂装修,看到里面各种 主材,辅料,工人的成本核算, 马上晕菜。而且 材料商给内线人员(设计师)的价格,跟给到业主的价格完全不一样, 回扣可能会达到20%之多。 另外,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的不透明,如:隐蔽工程的要价(水电),多余的辅料和主材 的处理,其他地方。。。 另外,回扣也充斥着 家装公司内部成员。例如,设计师的回扣是3,4,5的逻辑。 (公司给的单子,扣3%, 工长介绍的:4%, 自己拿的: 5%), 设计师跟工长勾结, 就可以把单子给以手工作坊的形式从公司手中拿下来。

再如:各种主材的报价,也都完全不一样。 工厂给到代理的价格,可能是3.8折, 而对于用户来说,价格就有很大的浮动。

而且,现在各种 688, 599这样的套餐,都是价格不透明的产物。我们去买电脑, 内存,显卡,机箱,CPU,都是单独报价的。价格非常透明。 我认为合理的主材报价应该是用多少就报多少。每项加起来核算,用户口服心服。

TODO: 其他章节。关于软件的估算。

且对于新手来说,99%的估算不准确。 因为他没有经历过的东西,是无法给出估算时间的。 在有经验的技术负责人带领下,可以给出时间,但是也不准确。 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手,对于同样的技术用过了几次,才能给出估算时间。

都期待着变革,但是步履缓慢

都需要用户给到频繁的反馈

水平都参差不齐

都无法大规模的被改造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